張朋朋
六月二十八日,北京大學和教育部聯合舉辦紀念《漢語拼音方案》頒佈六十五周年學術研討會。會上,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會長姚喜雙教授做主旨發言,他在發言中居然這樣說:「《漢語拼音方案》集中體現了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徵,具有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核心功能。」集中體現中華文明特徵的明明是漢字,怎麽成了《漢語拼音方案》?這不是張冠李戴,是非顛倒,睜眼說瞎話嗎?因此,我們認爲,姚教授他們是以紀念《漢語拼音方案》爲名,行肯定「文字改革」之實,於是我們召開「否定文字改革,堅定文字自信」學術研討會,以表達我們堅決否定「文字改革」的立場和觀點。我們的研討會一周後,姚教授在《光明日報》發表《中國語文現代化是動態發展的過程》一文來回應。姚教授這是用「中國語文現代化」來肯定「文字改革」。什麽是「中國語文現代化」?「中國語文現代化」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它的形成和發展與西方語言學是什麽關係?今天該如何評價這歷經百年的「中國語文現代化」?我們該肯定呢?還是否定?姚教授爲什麽這樣來回應我們?我們該怎麽辦?
一
什麽是「中國語文現代化」?它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
語文是指語言和文字,「中國語文現代化」是指中國的語言和文字由古代變爲現代。姚教授采用了周有光的説法,認爲「中國語文現代化」就是在中國實現了四化:一是「語言共同化」,二是「文體口語化」,三是「漢字簡易化」,四是「表音字母化」。「語言共同化」是指推廣普通話,實現了中國人講共同的語言;「文體口語化」是指實現了由用文言文改爲用白話文;「漢字簡易化」是指實現了由用繁體字改爲用簡化字;「表音字母化」是指制定和推行了《漢語拼音方案》。
中國的「文字改革」是: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制定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三大任務中沒有提「文體口語化」改革。因此,「中國語文現代化」是指「文字改革」加「文體口語化」改革。
「中國語文現代化」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也就是說,「文字改革」和「文體口語化」改革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
「中國語文現代化」的形成與清末民初中國發生的三場運動有關,一是國語運動,清末爲學先進的日本把官話改叫「國語」,開始在全國推行國語。二是由胡適和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發起的白話文運動,提出文體上要「廢文言,興白話」。三是文字改革運動,從盧戇章的《一目了然初階》到趙元任和黎錦熙的《國語羅馬字方案》,有人提出要把漢字改爲西方拼音文字。這三場運動始於清末民初,但運動的目標真正落實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新中國建立後,一是國家正式成立了文字改革委員會,具體提出了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務,三大任務之一的「推廣普通話」就是推廣國語。二是實現了「文體口語化」改革,在學校的語文教學中落實了白話文教學。
爲什麽清末民初中國會發生「國語」運動、「文字改革」運動和「白話文運動」呢?因爲清末民初中國人發現中國落後西方了,尤其是教育落後西方了,大批出國考察和留學的知識分子回國後都要改變中國的現狀,要辦新式教育。他們發現中國教育與西方教育最大的不同有三點:一是西方和日本都有國語,都講一種語言,而中國講多種語言和方言。二是西方教的是白話文,而中國教的是和語言不一致的文言文;三是西方使用的是拼音文字,而中國使用的是漢字。爲了改變中國落後的教育,當時大多數愛國人士認爲,要學習西方,主張要推廣國語,主張要「廢文言,興白話」,也有人主張要進行文字改革,主張把漢字改成西方拼音文字,甚至連魯迅都認爲「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也就是說,「中國語文現代化」是中國在語言和文字上西方化。因爲清末民初,很多中國人主張要全盤西化,在中西對比中形成了這樣一種認識:中國的語言和文字是古代的,是落後的,而西方的語言和文字是現代的,是先進的。也就是說,中國人不講共同的語言是落後的,中國人用的文字和文體也是落後的。
二
「中國語文現代化」的形成和發展與西方語言學是什麽關係?
清末民初西學東漸,中國引進了西方很多學科,其中就有語言學。因爲西方語言學是西方人研究西方的語言和文字的一門學科,而當時很多中國人認爲,中國的語言和文字是古代的,是落後的,而西方的語言和文字是現代的,是先進的,因此,要改變中國的落後面貌就必須要在語言和文字上西方化,所以研究西方的語言和文字的語言學就成了中國的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於是不僅留學西方的中國語言學家成了「中國語文現代化」的領軍人物和骨幹(趙元任是引進西方語言學的元老,與黎錦熙一起提出《國語羅馬字方案》。王力在1938年出版了《漢字改革》一書。他在此書的再版自序中寫道「漢字的優劣及改革的結果都屬於語言學的範疇。」呂叔湘在1946年發表《漢字和拼音文字的比較》一文。解放後,王力成了文字改革委員會的副主任,《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務》一文就是他寫的。呂叔湘是文字改革委員會的委員,而且長期擔任中國社科院語言所所長。),而且「中國語文現代化」的理論也是來自西方語言學的。
爲什麽說「中國語文現代化」的理論來自西方語言學呢?
「中國語文現代化」的「文字改革」是要把漢字改成西方拼音文字,而「文字改革」的總方針「文字必須改革,要走世界共同的拼音方向。」就是中國語言學家根據西方語言學的理論提出的。準備取代漢字的《漢語拼音方案》也是中國語言學家采用語音學的方法,通過分析普通話語音制定的。因爲使用這種新的拉丁字母文字,必須會說普通話,所以中國語言學家才把「推廣普通話」定爲文字改革的任務。因爲很多人不會說普通話,所以只能繼續使用漢字,簡化漢字是不得已而爲之。
「中國語文現代化」的「文體口語化」改革是由教文言文改教白話文。因爲西方語言學認爲,「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根據這種文字理論,中國語言學家認爲「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於是認爲白話文記錄的是現代漢語,古文記錄的是古代漢語。中國語言學家認爲古文是死語言,現代人要學現代漢語,也就是白話文,這樣「廢文言,興白話」就有了語言學的理論依據,於是中國基礎教育就由教「經典古文」(也叫文言文)改爲教「白話文」,從而使「中國語文現代化」實現了「文體口語化」。
王力把西方語言學引進中國,認爲「文字代表語言」,古文是古代漢語,白話文是現代漢語。王力推動了中國的「文字改革」和「文體口語化」改革。
呂叔湘認爲「代表語言,也就是能讀出來,這是文字的本質。」因爲中國語言學家認爲,文字的本質是讀音,不是字形,所以他們主張把漢字改成容易讀出音的西方拉丁字母文字。呂叔湘還認爲「中國人的語言生活是這樣一種畸形現象:嘴裏說的是方言,筆底下寫的是文言,兩不相干?」其實,並不是中國的語言文字現象是畸形的,而是中國的語言學家接受了西方語言學的文字理論。因此,制定中國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務以及把這三大任務寫入國家語言文字法都是中國語言學家所爲,而且體現「文體口語化」的語文教科書也是在中國語言學家的指導下編寫的。
也就是說,清末民初,中國引進了西方語言學,這門學科佔領了中國的學術陣地和教育陣地,這門學科不僅培養了很多中國語言學家,不僅建立了「中國語言學會」和「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還培養了一個龐大的接受西方語言學理論的教師隊伍,總之,是中國引進的西方語言學這門學科促進了「中國語文現代化」的發展。
三
「中國語文現代化」是「文字改革」加「文體口語化」改革,一是要改文字,二是要改文體,這是在語言和文字上的西方化,這樣的「語文現代化」對中國是福還是禍?
一是「文字改革」對中國是福還是禍?
「文字改革」是要廢棄漢字,要用西方拉丁字母文字取而代之,這對中國絕對是一場大禍。因爲中國豐厚的文化典籍都是漢字的,中國文化也是靠學習漢字來傳承和傳播的,漢字是中國文化的根基,廢棄漢字就是摧毀中國文化的根基,「文字改革」一旦成功,漢字一滅,中國必亡。因此,「文字改革」不是犯錯,而是犯罪,是犯了毀滅中國文化之罪。
「推廣普通話」要實現「語言共同化」,這對有的國家可以,但對有多種漢語方言和民族語言的中國是不對的,制定這樣的語言政策是從「文字改革」考慮的,這違背了人自然獲得語言能力的規律。人類的不同的語言和方言是人類的不同生活方式和不同文化。中國應提倡語言的多樣化和文化的多樣性,應制定保護漢語方言和民族語言的法規。國家可以把普通話定爲國家通用語,給需要使用普通話的中國人提供學習的機會,但絕不應禁止人們在母語環境中講母語、說方言。「推廣普通話」的後果是,中國一旦實現「語言共同化」,這將導致民族語言和漢語方言的消失,中國豐富多彩的自然語言環境和多元文化將遭到嚴重破壞。
二是「文體口語化」改革對中國是福還是禍?
「文體口語化」是指教育上的文體改革,由教文言文改爲教白話文,實現了白話文運動提出的「廢文言,興白話」的目標。中國的白話文是隨著歷史的發展,爲了表達新事物和新思想而產生的一種新文體,白話文的產生有它的價值,現代人使用白話文沒錯,但廢除文言文教學就不對了。也就是說,「興白話」可以,但不應「廢文言」。因爲學習文言並不影響人獲得白話文能力。魯迅、胡適、陳獨秀都是只學文言文,但都具有讀寫白話文的能力,而且都是白話文大師。這是爲什麽?因爲古文記錄的不是古代漢語,而是古人的思想。先產生的古文是漢文的基礎。中國古代教古文,白話文出現後,古人繼續教古文,不教白話文。古人覺得這個傳統沒有必要改。因爲白話文不用教,凡是學古文的人都具有讀寫「文言」和「白話」兩種能力,可一舉兩得。也就是說,「文言」是「白話」的基礎。把文言(古文)作爲漢文教學的基礎是符合漢字和漢文教學規律的。魯迅、胡適、陳獨秀等人學習漢文的經歷已經證明:中國傳統的漢字和漢文教學法可以使中國人快速地獲得全面和高水平的讀寫漢文的能力。幾千年來,中國的教育傳統沒有變,才使中國文化代代相傳,沒有中斷,但今天中斷了,中國出現了文化斷層。「文體口語化」的後果是:人可以獲得讀寫白話文的能力,但少、慢、差、費,更爲嚴重的是中國出現了文化斷層,幾代中國人成了「半文盲」和「文化盲」,幾代中國人已不瞭解什麽是中華文化了,已不是真正的中國人了。
今天看得很清楚,清末民初,中國落後西方與漢字和文體是無關的。而「中國語文現代化」的「文字改革」是要廢棄漢字,而「文體口語化」改革是在思想教育上中斷了中華文化的教育,使中國出現了文化斷層。「中國語文現代化」是在語言和文字上西方化,是去中國化,這樣的「語文現代化」對中國怎麽能是福呢?肯定是禍呀!而且中國將大禍臨頭。因爲世界上不會有一個國家的人民會信任一個沒有文化信仰的民族的。今天中華民族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這不是危言聳聽!
四
姚教授發表《中國語文現代化是動態發展的過程》一文,這是用肯定「中國語文現代化」來肯定「文字改革」。我們該怎麽辦?
我們知道「中國語文現代化」的理論來自西方語言學,是中國引進的西方語言學促進了「中國語文現代化」的發展,因此,要想否定「中國語文現代化」,中國要想在語言和文字上終止西方化,終止去中國化,就要讓所有中國人都知道:西方語言學是中國從西方引進的一門錯誤的學説。否則,西方語言學將繼續佔領中國的學術陣地和教育陣地。
我認爲,西方語言學是一門錯誤的學説,因爲西方語言學的基礎理論是文字理論,而其文字理論是錯誤的,我曾多次論證,現重述如下:
西方語言學認爲「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文字是書面語言。西方語言學是通過文字來認識語言的,認爲文字表現(代表)語言。西方語言學的這種文字觀是西方語言學家對拉丁字母文字的看法。顯然,漢字不是漢語,也不表現(代表)漢語,因爲漢語不是一種語言,而是多種方言的總稱。西方現代語言學之父索緒爾也發現西方語言學的文字觀不適用于漢字,他明確聲明「我們的研究將僅限於表音體系的文字」。我質疑的是:拉丁字母文字是語言嗎?拉丁字母文字是記錄語言的嗎?拉丁字母文字表現(代表)語言嗎?
我認爲,拉丁字母文字也不是語言。西方人之所以認爲拉丁字母文字是語言,是因爲他們把拉丁字母文字的字形當成語音了。其實,拉丁字母文字也有字形,也是拼形文字。拉丁字母文字和我們漢字是兩種不同的拼形文字。人類創造文字就是創造字形,沒有字形就沒有文字,文字的本質是字形,世界文字的共同特徵是拼形,因此,「文字改革」的總方針「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就是錯誤的,文字都是拼形,哪有什麽「拼音方向」?
我認爲,拉丁字母文字的字形不是語音,只是人們看到字形可以讀出語音,這是字形和語音通過人腦進行轉化的現象。西方語言學的錯誤是:因爲語言和文字可以相互轉化,他們就把二者混爲一談,就把文字當成語言了。其實,語言一發即逝,而文字是超越時空的,文字不是語言。超越時空的「字形」與一發即逝的「語音」不是「表示」「表現」「代表」「記錄」和「書寫」的關係,而是對應的、有聯係的和可以轉化的關係。也就是說,拉丁字母文字不是錄音機,不是記錄語言的,也是人類創造的以「字形」來表達和記錄思想的工具。而中國的「文體口語化」改革依據的就是「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的理論。文字都不是記錄語言的,中國的古文記錄的不是古代漢語,而是古人的思想,古文是傳承文化的。中國人通過學習古文獲得讀寫文言文的能力是很正常的,因此,中國的「文體口語化」改革是錯誤的,中國不應「廢文言」,而應提倡「文體多樣化」,讓不同的文體發揮不同的功能。
綜上所述,西方語言學的文字理論,不僅解釋不了中國的語言文字現象,也解釋不了西方的語言文字現象,因此,西方語言學是一門錯誤的學説。也就是說,一百年前,中國從西方引進了一門錯誤的學説,這門學説的中國化——「中國語文現代化」,不僅使中國的漢字險些遭受滅頂之災,還使中國出現了文化斷層,今天大多數中國人成了「半文盲」和「文化盲」。可以說,全世界受西方語言學危害最大的國家就是我們中國。
我們該怎麽辦?當然是糾正錯誤,如果大多數中國人是半文盲和文化盲,如果中國在語言和文字上繼續西方化,繼續去中國化,中華民族不可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因此,我們要復興中國文化。說起來,改變中國人半文盲和文化盲的狀況並不難,因爲不需要摸著石頭過河,恢復繁體字和恢復文字教育的傳統就行了。過幾十年,像梁啓超、陳寅恪、魯迅、胡適、陳獨秀一樣的,既通文言,又會白話,具有全面和高水平的漢字能力的中國人會越來越多。而實際上,糾正錯誤非常難,遇到的阻力很大。因爲中國人很難否定西方語言學的文字理論。按理説,中國語言學家很容易發現西方語言學的文字理論不適用于漢字,連西方現代語言學之父都指出了,但中國語言學家就是不否定西方語言學的文字理論。法國著名哲學家德里達在其《論文字學》中否定了西方語言學的文字理論,提出建立文字學。英國牛津大學教授羅伊哈里斯也著書《反思文字》,提出「文字比語言重要」,但鮮見有中國的學者否定西方語言學的文字理論,反而是中國學者在肯定西方語言學的文字理論。姚教授最近說「《漢語拼音方案》具有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核心功能。」爲什麽他不提漢字?因爲中國語言學家認爲,普通話是語言,《漢語拼音方案》是拼寫語音的,是記錄語言的,因此,姚教授肯定《漢語拼音方案》就是肯定「文字改革」和西方語言學的文字理論,而肯定西方語言學的文字理論就可以使西方語言學這門學科繼續佔領中國的學術陣地和教育陣地。
因此,最重要的是讓人們認識到「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文字理論是錯誤的,讓人們認識到:文字是人類創造的以字形來表達和記錄思想的工具。計算機出現後,只是呈現字形的方式以及存留和傳輸字形的載體變了,但文字以字形來表達和記錄思想的本質沒有變。今天中國使用拼音輸入法的人佔了多數,那是國家推行《漢語拼音方案》的結果,但這並不説明拼音輸入法是最好的呈現漢字字形的方式。中國語言學家藉此宣揚拼音文字優于漢字,還想實現「文字改革」的目標,還想用拉丁字母文字取代漢字,這是枉費心機!因爲改變漢字字形就是廢棄漢字,廢棄漢字就是摧毀中國文化的根基,中國人是萬萬不能答應的。漢字不是記錄漢語的,古文不是古代漢語,古文是記錄古人思想的,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因此,即使是計算機和網絡時代,也要教漢字字形,也要遵循漢文教學的規律。
我認爲,高舉《漢語拼音方案》大旗的所謂語言學家並不是真正的中國人,而是西方語言學理論在中國的代理人。我相信,只要我們不斷宣講,接受正確的文字理論的中國人一定會越來越多,總有一天,中國的學術陣地和教育陣地一定會回到中國人手中,使用繁體漢字的漢文經典一定會重新進入課本、進入課堂、進入校園。因爲我堅信:文字不是記錄語言的,而是記錄人的思想的!因爲我堅信中國人是一定會覺醒的!一定會認識到西方語言學是一門錯誤的學說!因爲我對漢字充滿自信!我對中華文化充滿自信!我認爲,漢字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漢字記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的,也是全人類的。
作者:張朋朋,北京語言大學教授,曾在巴黎東方語言學院、瑞士日內瓦大學、英國倫敦大學和美國耶魯大學等國外多所大學任教或講學。
著述:《文字論》《集中識字》《部首三字經》《漢語語言文字啟蒙》又名《字啟蒙》(與法國白樂桑先生合著)
责任编辑:徐涛